學者新著聚焦探尋明清時期海上絲路的中外美術交流
2025-07-27 17:26:39 |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 編輯: |
2025-07-27 17:26:39 |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 編輯: |
《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中外美術交流研究》的封面和封底?!∽髡吖﹫D
該書由西京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研究基地主任劉靜教授所著,得益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的支持。全書分為四部分:“海絲航起 波通四海”作為開篇,宛如一幅宏大的歷史長卷,徐徐展開海上絲綢之路從秦漢到明清的發(fā)展脈絡;“梯航百貨 通商萬國”聚焦明清外銷藝術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關鍵作用,外銷畫、瓷器、折扇等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不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使者;“東西匯流 相生相長”則生動描繪了東西方文化的雙向互動,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在碰撞中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多元文化 相熔一爐”深入探討了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認同與審美文化語境構建,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如何構建具有包容性的審美文化語境,是一個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
該書以詳實的史料為基礎,運用嚴謹?shù)姆治龇椒?,系統(tǒng)梳理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脈絡,通過對海舶云集現(xiàn)象、南海諸國交流網(wǎng)絡、鄭和遠航等歷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揭示出其在促進中外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該作對明清時期外銷藝術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探討,全面系統(tǒng)分析了外銷畫、瓷器、折扇等藝術載體在歐亞貿(mào)易中的流通情況,并從接受維度闡述了這些“文化使者”在文化交流對話中的橋梁功能及身份嬗變。
陜西省美術博物館第二屆青年理論委員會委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安輝指出,劉靜教授提出的“多元一體”文化認同觀點強調了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又要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為美術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向。“對于藝術品的國際傳播,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更好地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在文化遺產(chǎn)保護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歷史上文化交流的經(jīng)驗,促進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