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數千年前,其形式也歷經變遷。漢代女性已佩戴簪花于發(fā)髻,至唐朝,簪花成為潮流。宋朝時更是盛行,連男人也流行簪花。2008年,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天,簪花這一非遺備受年輕人喜愛,但也有了不同的聲音。有網友抱怨:“排隊兩小時,妝造10分鐘,簡直是‘流水線’!”
00后女孩蘇娟今年2月前往蟳埔體驗簪花,她發(fā)現,村子中有特色的拍攝地常被旅拍團隊占據,導致照片中除了簪花的造型,其他的蟳埔元素幾乎不存在。她感嘆:“簪花雖美,但體會不到其文化內涵,似乎在哪兒都能拍。”
(資料圖)
當“網紅非遺”出圈后,傳承與創(chuàng)新如何并進?在傳播過程中,看到非遺的“美”,也別錯過非遺的文化味道。我們從簪花說起。
簪花成為流行裝飾,文化內涵被邊緣化?
今年4月,在揚州上大學的單資涵趁著周末到蘇州游玩,并在當地一家寫真館嘗試了心儀已久的簪花。她說,自己對簪花一直很感興趣,但由于泉州較遠,便選擇了蘇州的寫真館。然而,這次體驗卻讓她感到失望。
“我提前做好功課,早上9點開始排隊,直到中午12點才輪到;簪花時,妝造師并不是一朵朵精心簪上,而是直接戴上了預先簪好的發(fā)箍;妝容也過于浮夸……”單資涵對此頗為不滿,感覺整個流程是“流水線”,缺乏個性化服務和文化體驗。
同樣被“今世簪花,來世漂亮”吸引的大三學生魏鈺洋,在觀看了一個旅行Vlog后,對蟳埔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視頻中,作者清晨七八點抵達,游客稀少,村落歲月靜好。作者還去菜市場購買了鮮花送給當地人,并受到村民們的熱情招待。這個博主的體驗讓魏鈺洋十分向往。
然而,當她真正走進蟳埔村時,發(fā)現現實與想象有所出入。整條街密密麻麻地排列著20來家簪花店和寫真館,招攬客人的聲音此起彼伏。今年5月前往蟳埔的余周穎深有同感:“寫真館大多不是本地人開的,但本地傳統的簪花店選擇有限,只有寫真館的種類多樣,還能根據網上的圖片一比一‘還原’造型。”
最終,魏鈺洋選擇了一家簪花店,用紅色旗袍搭配紅色系簪花。她將等待簪花的過程比作網紅飯店的“排隊取號”,由于她所需的簪花數量不多,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便完成。“簪花更多成為游客的觀賞對象,而非能夠深入參與的民俗體驗。簪花變?yōu)橐患餍械难b飾品,其文化內涵似乎逐漸被邊緣化。”
讓非遺隨年輕人的審美而變化
據抖音發(fā)布的《2024非遺數據報告》,國家級非遺相關視頻分享量激增36%,其中,簪花打卡視頻的增速高達55倍,位列第二。
在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楊慧子看來,非遺保護具有“整體性”原則,其發(fā)源地是重要的,但某個非遺項目成為“爆款”也是難得的機遇,它能像種子一樣擴大非遺傳承范圍,并助推其傳播,“那些因為喜歡簪花而在異地體驗的人,或許有一天會前往蟳埔”。
她也坦言,非遺具有流變性,在流行的過程中產生變化在所難免。但有關非遺的傳播,只要傳遞的是正能量,不違背公序良俗,大多還是值得鼓勵的。傳播過程中有一些“偏離航向”的瑕疵,可以提出改正的建議,不應一味打擊,更不要有“鄙視鏈”心態(tài),“我們應包容變化,促進交融,接納各種可能性”。
“比起空談情懷,我更期待大家發(fā)自內心地傳承非遺。”楊慧子直言,“傳承人的物質保障是關鍵,只有物質生活跟上了,才會有更多年輕人投身非遺,傳承祖輩的技藝,推動當下的發(fā)展。”
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無錫精微繡)的代表性傳承人趙紅育曾說:“對傳承人來說,首先是生活。”從傳承人的角度,非遺項目必須與時俱進,適應并成為當代的生活方式。
自2015年起,文化部(現文化和旅游部)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從2021年起更名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推動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江南大學數字科技與創(chuàng)意設計學院教授張毅認為,當簪花成為年輕人追逐的時尚時,不必過于拘泥其形式、色彩,“它應隨著當代年輕人的審美需求而變化,讓他們自由地表達,才能流傳得更加廣泛,更好地傳承發(fā)展簪花技藝”。
“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同時,利用數字技術,制作成本小、價格低的文創(chuàng)產品。如此既滿足消費者的好奇心,又能有效傳播文化。”張毅說。比如,在烏鎮(zhèn),隨處可見的機印“藍印花布”頭巾,僅需5到10元,而在傳統工藝下,35厘米見方的小小藍印花布頭巾,成本就要數十元。
張毅還舉了一個例子,國家級非遺項目云錦若是運用傳統制作方法,妝花等高檔云錦面料每天僅能織造一到兩厘米,但隨著計算機技術與自動化設備的應用,電腦大提花織機使得一天內能織出數百米甚至千米以上的寬門幅仿云錦工藝面料,極大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讓普通人能夠穿上過去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使用的美麗織錦。
只要投入足夠,非遺的美好自然會顯現
談及非遺商業(yè)化,張毅建議簪花等非遺項目可采用DIY形式,讓游客親自動手,在親手實踐中深入理解非遺項目及其文化內涵。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各種旅游項目方興未艾,對于非遺項目的觀察和理解往往浮于表面。張毅鼓勵對非遺有興趣的年輕人,從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角度深入鉆研,“只要投入足夠,非遺的美好自然會顯現”。
去年“十一”假期,25歲的旅行達人鄒心怡沒做攻略,憑著“眼緣”走進一家蟳埔的簪花小店。門口慈祥老奶奶的微笑吸引了她,店內環(huán)境整潔,飄著一股皂液的香氣。鄒心怡提前了解過簪花的傳統搭配,因此她要求奶奶為她挑選大裾衫、闊腿褲的簪花造型。
簪花時,奶奶先用紅色棍子將頭發(fā)整齊地盤在后腦勺,接著用一把銀梳般的小卡子固定住頭發(fā);隨后,挑選明黃色的小花,在發(fā)髻前簪成一排;最后,從前往后,層層疊疊地簪上了兩三層不同色彩的花朵,由小至大,錯落有致。
完成簪花后,鄒心怡前往碼頭拍照,看到簪花的漁女在夕陽下勞作,與打卡拍照的女孩們形成鮮明對比。她深受觸動:“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融合,是照片拍不出來的震撼。”
回程路上,鄒心怡遇到一位當地伯伯。“那位伯伯感嘆,現在愿意穿著傳統服飾的年輕人已不多見,大多只是逮著村口的石頭打卡拍照。這讓我意識到很多當地村民都希望非遺背后的文化能被更多人看到。”
對于當下非遺的種種變化,楊慧子保持樂觀態(tài)度。“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等待。”她堅信,未來的非遺將會進一步細分,創(chuàng)造出適應不同消費群體的多樣化產品。她期待更多非遺項目能像簪花一樣“走紅”,受到更多年輕人的喜愛。
今年,楊慧子的兩名學生將傳統絨花、花絲鑲嵌工藝與當代審美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精美的耳環(huán)、項鏈、戒指等首飾。最近正值畢業(yè)季,學生們在校園拍畢業(yè)照時,很多人將花朵簪在學士帽上,創(chuàng)意十足。于是,楊慧子與學生們探討后,也將絨花首飾化身為“簪花”,“簪”在學士帽上,“這種創(chuàng)新方式正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鄒心怡在游玩時也有一個新發(fā)現,蟳埔以媽祖廟為中心而建,這里不僅有簪花,還有形似貝殼的柯仔厝。她好奇簪花最初是用什么花制作的,也想知道這些房子獨特造型的由來。她期待能有一個以簪花為切口的博物館,介紹蟳埔,以及閩南地區(qū)的非遺項目和歷史文化。
關鍵詞:
凡注有"環(huán)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huán)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huán)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huán)球傳媒網",并保留"環(huán)球傳媒網"的電頭。
- ?西平縣文廣旅局組織收看全省文物系統消防安全大培訓視頻會議 焦點信息
- 世界觀焦點:駐馬店開發(fā)區(qū)開源辦事處大魏莊村開展黨紀學習教育集中學習暨研討交流會
- ?西平縣出山鎮(zhèn)特輯:歷史文脈中的鄉(xiāng)情記憶——龍山文化遺址
- ?夯實現代化農業(yè)安全根基——息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qū)建設工作紀略
- 我國2023年完成跨區(qū)域人員流動量612.88億人次 全球簡訊
-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回升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
- 滬深交易所最新調整,滬港通、深港通ETF范圍擴大 全球熱消息
- 上海啟動電影高質量發(fā)展三年行動計劃
- 《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公布 8月1日起施行 起草政策措施,不得含有限制或者變相限制市場準入和退出、限制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等內容-全球速遞
- 當前消息!對中國電動汽車加稅,歐盟算錯了賬
資訊
焦點
- 【世界速看料】鄧州法院:直播帶“法” “執(zhí)”爭朝夕
- 當前聚焦:一股東擬合計持股超10%,這家城商行頻獲增持
- 專家建議:增加“寵物友好”交通工具和路線
- 單月快遞業(yè)務量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 折射我國經濟持續(xù)回升向好
- 駐馬店市驛城區(qū)老街街道:安全生產月宣傳活動 筑牢安全防線
- 中國國際大學生創(chuàng)新大賽(2024)“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啟動
- 每日資訊:打造中馬經貿合作新亮點 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和愛奇藝共同成立中國—東盟文化家園
- 世界熱議:再次下跌超1%,貴州茅臺遭北向資金拋售,券商發(fā)聲力挺
- 國潮風吹進畢業(yè)季 漢服消費市場迎來新商機_每日聚焦
- 浙江試點政務服務虛擬窗口 29個事項實現“就近辦” 當前時訊